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代码):风景园林(0953)
一、学科简介
风景园林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方法得以实践。本学科需要融合工、理、农、文和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交替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法,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
风景园林学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本学科以工科为主导,学科建设立足地域优势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结合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坚持“扎根于苏南地域历史文化、交融于长三角自然社会环境、服务于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学科建设目标。2006年起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内设“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方向开展研究生教育,2011年被批准为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被遴选为江苏省一级学科“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2015年在“江苏省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评估”中评估结果为“优秀”。2018年获批“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二、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硕士是以风景园林职业任职资格为目标,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研究人类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创新性思维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应达到如下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严谨与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符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
2、具备扎实的风景园林理论体系。掌握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历史发展过程和特征,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3、具有娴熟的风景园林实践能力,具有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力、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能力,以及风景园林相关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多专业协同精神以及积极的创新意识。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开展风景园林学术与实践的研究及交流。
三、研究方向
01园林与景观设计
本方向主要研究风景园林的形态和风格特征,园林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等;以人居环境为主要对象,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综合生态学、美学、建筑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种学科,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具体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相关理论及应用。
02地域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
本方向立足江南水乡地域生态环境特征,以生态保护与优化为目标,系统研究地域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方法。从规划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对水网空间环境更新、生态网络构建、水域景观营造以及湿地生态修复等进行研究,实现地域生态格局与景观的协调发展。
四、学制与在校年限
1、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学习年限(自入学到毕业、授予学位)不超过6年。休学期计入学习年限。
2、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优秀研究生,提经学校批准可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提前毕业须达到以下要求:课程平均成绩90分以上;在读期间发表核心期刊(北图版)论文1篇以上;学位论文答辩通过。
五、培养方式
1、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专业学位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研究生的职业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行导师负责制。根据硕士生导师的专业资质和项目合作需要等具体情况,研究生培养原则上采取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构成的“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企业实践类课程、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工作,相关事宜由双导师共同商定。
3.根据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培养过程强调学校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
4.在读期间,根据硕士研究生个人意愿,在符合本学科国外合作高校入学要求的条件时,可申请赴国外合作高校就读并申请其硕士学位,同时在满足本校培养要求的情况下取得本校学位。
六、学分要求
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且不超过36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10学分;实践教学7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必修环节1学分。在中期考核之前,必须修完不少于20学分;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与要求
根据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精神,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一)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体系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个模块,其中学位课由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实践教学三个部分组成,非学位课由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两个部分组成。
课程设置表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秋 |
春 |
||||||||
学位课 |
公 共 课 |
10332004 |
基础英语(一) |
64 |
2 |
√ |
考试 |
公共课6 学分 |
|
10332031 |
基础英语(二) |
32 |
1 |
√ |
考试 |
||||
10332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 |
考试 |
||||
10332015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 |
考试 |
||||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 |
08342001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
32 |
2 |
√ |
考试 |
基础理论课6学分 |
||
08342101 |
造园历史与理论 |
32 |
2 |
√ |
考试 |
||||
08342102 |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 |
32 |
2 |
√ |
考试 |
||||
08341009 |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 |
32 |
2 |
√ |
考试 |
专业技术课4学分 |
|||
08341006 |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与理论 |
32 |
2 |
√ |
考试 |
||||
实践教学 |
10332021 |
专业实践 |
半年 |
3 |
考查 |
专业实践教学7学分 |
|||
08341003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 |
64 |
2 |
√ |
考试 |
||||
08341004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二) |
64 |
2 |
√ |
考试 |
||||
非学位课 |
选修课 |
08342103 |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
32 |
2 |
√ |
考试 |
选修课不少于 8学分 |
|
08342104 |
风景园林学前沿 |
16 |
1 |
√ |
考查 |
||||
08342105 |
风景园林学研究方法 |
16 |
1 |
√ |
考查 |
||||
08341012 |
高级园林植物学 |
16 |
1 |
√ |
考查 |
||||
08342003 |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
16 |
1 |
√ |
考查 |
||||
08342106 |
景观感知觉理论 |
16 |
1 |
√ |
考查 |
||||
08342107 |
景观生态修复专题 |
16 |
1 |
√ |
考查 |
||||
08341010 |
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 |
16 |
1 |
√ |
考查 |
||||
08342002 |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
16 |
1 |
√ |
考查 |
||||
08341007 |
风景资源保护与管理 |
16 |
1 |
√ |
考查 |
||||
08341008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评析 |
16 |
1 |
√ |
考查 |
||||
09531915 |
风景园林职业素质教育 |
16 |
1 |
√ |
考查 |
||||
09531916 |
传统园林文化专题 |
16 |
1 |
√ |
考查 |
||||
08332105 |
自然资源管理与城市生态规划 |
32 |
2 |
√ |
考查 |
||||
08132102 |
人居科学导论 |
16 |
1 |
√ |
考查 |
||||
08131009 |
建筑空间与环境行为 |
32 |
2 |
√ |
考查 |
||||
08332104 |
城乡空间分析与规划新技术 |
32 |
2 |
√ |
考查 |
||||
必修 环节 |
10332012 |
学术活动 |
1 |
考查 |
1学分 |
||||
补 修 课 程 |
AU241304 |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 |
48 |
√ |
考试 |
本科非本专业类的必选 |
|||
AU241301 |
风景园林植物学(一) |
32 |
√ |
考试 |
|||||
AU241302 |
风景园林植物学(二) |
48 |
√ |
考试 |
(二)课程要求
1、实践教学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围绕设计与研究能力提高展开的专业性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二学年,时间不少于6个月。可选择以下几种形式之一进行实践:①进入相关研究生工作站或设计企业进行设计类实践;②参加导师或相关教师的设计类实践;③取得研究生创新训练项目(校级以上)的,经导师同意可进行研究类实践;④进入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类实践。具体要求详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实践类必修环节教学工作细则》。
(2)规划设计实践课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由规划设计指导小组统一授课、辅导,内容为小尺度场地综合或专项设计;发挥风景园林主导优势,开展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的系统设计;着眼国土安全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要求,发挥风景园林特长,开展美好人居生态环境营建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二)由各方向的导师负责组织开展。
各研究方向学生在本阶段至少参加一次学科专业认定的设计竞赛,并提交竞赛作品成果及接收证明材料(对方确认接收回执或交款凭据)。
2、学术活动(1学分)
参加不少于10次相当规格的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完成1个评述报告并由指导教师评定。
3、补修课程
本科为非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学或园林)的研究生,需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补修指定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部分核心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习除实践教学和必修环节外,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
八、中期考核
为保障培养质量,研究生须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对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具体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
九、学术成果
在提出学位申请时,其相关学术成果须达到如下要求之一:
1、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或副导师)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专业学术期刊须为北图核心期刊或学院认定的普通期刊,期刊目录详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发表普通期刊论文期刊目录》;
2、以第一发明人或者第二发明人(第一发明人为导师或副导师)申请并通过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至少1项;
3、在省级学会(含所属专业委员会)以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投稿参会,并作会议报告或成果墙报展示至少1次。
同时,学术成果要求须符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对学术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
十、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等环节。论文工作中的各环节须分别按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管理规定》、《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管理规定》、《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规定》和《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根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指导性规范》(试行),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可采用调查研究类、设计研究类等作为主要内容,以学位论文形式表现。
1、调查研究类学位论文
调查研究类学位论文系针对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服务领域中某一实际问题的开展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过程研究,是对实际问题中有关因素开展调研、评估、策划、管控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具体包括理论方法研究、案例分析、发明专利等。
(1)选题要求
选题应当是风景园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要求的规划设计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以文字形式为主,学位论文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内容:
研究综述:针对选题所蕴含的学术问题撰写研究综述。通过查阅与本选题涉及学术问题相关的中外期刊文献等,撰写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中涉及中外文期刊或专著、会议论文等总数一般不少于30篇(部)。
研究方案:针对选题,进行研究过程方案设计,明确研究目标、思路,选取研究方法,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体系或研究模型。
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案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调研、评估、策划、管控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3)论文水平要求
理论方法:论文应明确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或技术手段,了解其研究应用现状及主要局限。论文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技术路线应清晰可行。
调查研究:论文应调查翔实、分析准确。论文选择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应适当,提出的研究对策应具有可行性。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对策应直接针对现象或问题,研究工作应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规范性:论文撰写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符合国家有关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的规范性要求,论文写作应文笔流畅简洁,可读性强。
2、设计研究类学位论文
本类型系针对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服务领域中某一实际问题的实操性研究,是对实际问题开展设计理念、技术原理、设计方法和可行性认证和创意性研究成果表达,具体包括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管理方案等。
(1)选题要求
应结合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实际工程项目,在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其独立承担部分须达到可明确界定的工作量和相应深度,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以文字形式为主,论文的正文总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内容:
绪论:阐述设计任务及专题研究内容,明确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国内外类似案例进行描述总结,确定指导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或技术手段。
调查分析:根据设计任务及专题研究内容,展开现状调查及分析,确定设计方案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方案及说明:确定并论证设计目标和原则,编制方案,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说明方案措施的具体原因。
方案论证: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指出主要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总结:对于论文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说明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理论方法:论文应明确阐述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或技术手段,了解其适用性及主要局限。论文中的理论和类似案例经验借鉴、现状调查分析、规划目标及方案制定的技术路线应清晰。
设计研究:论文的现状分析应全面合理,方案制定应符合指导理论和研究确定的设计目标要求。论文的方案编制应具有可行性,与总体设计任务有机结合。论文的方案与现状及总体设计任务应具有针对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的调查和分析工作量。
规范性:论文撰写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符合国家有关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的规范性要求,论文写作应文笔流畅简洁,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