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建筑系 顾汝飞 赵晓龙 胡莹 邱德华

2021年10月08日

一、基本信息

英文课名:Principles of Public Building Design (II)

课程编号:1AU31107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

学 时:16

学 分:1

适用专业:建筑学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1. 树立“中国梦”理想信念;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以服务于我国城乡建设事业、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帮助学生树立与中国梦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目标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筑工程,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是我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选择。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专业精神、外化为自觉行动。

课程思政目标3. 塑造建筑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与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设计,尤其是对项目社会效应的认识和把握。帮助学生树立高度文化自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良好职业道德,进而形成厚重的科学文化积淀。

课程思政目标4. 遵守建筑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建筑学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思政目标

毕业要求1

综合知识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法规,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了解我国现行的建筑法规和职业建筑师执业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完成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群体、单体等)各阶段工作所需的综合知识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建筑学的相关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建筑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3

设计能力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建筑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建筑,掌握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技能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4

研究能力

具有根据任务要求,查阅文献、调查基地环境获取资料,并综合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环境、经济、技术、美观、适用等诸多因素辩证统一关系的系统研究能力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建筑设计市场上具有不断自我更新技术知识的能力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关系

教学内容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1

建筑与环境(二)

重点建筑与环境整体协调的设计原则

难点复杂城市环境要素与公共建筑设计构思的辩证关系

4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1)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的辩证关系

(2)自然环境中,公共建筑“因地制宜”、“意境相容”的基本构思原则

(3)城市环境中的公共建筑设计构思应全面考量“城市、环境、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4)坡地建筑布局

(1)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2)设计中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3)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4)建筑师使命担当

(1)认识建筑与环境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2)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思想与现代设计尊重自然的科学内涵是一致的

(3)城市环境中的建筑设计构思需要对各种影响因素实行综合考量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4)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正确理解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1)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

(2)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案例(设计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3)“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案例(中华文化传承)

(4)上海绿之丘案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二)

重点大型综合公共建筑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原则

难点公共建筑防火、防灾设计的必要性及相关规范

4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1)建筑功能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密切关系

(2)建筑功能布局和流线组织原则

(3)公共建筑设计基本规范和法规要求

(4)立足建筑功能和计划要求进行设计构思的基本方法

(1)建筑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

(2)科学设计思想价值、精神内涵

(3)建筑师职业伦理、工匠精神、使命担当

(4)建筑师依法依规从业

(1)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幸福的空间活动载体

(2)认识建筑功能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关系,理解建筑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建筑功能和流线组织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律,遵守功能原则进行设计是建筑师职业道德准则之一

(4)建筑法规与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建筑设计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建筑师需要综合考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1)日本新京都车站功能设计(建筑功能在激发市民活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空间序列分析(当代大学生应铭记历史、矢志复兴、开创未来)(3)火神山医院的功能和流线(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4)公共建筑灾害事故案例(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法律意识)

3

建筑设计与技术经济

重点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的辨证关系

难点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和设备问题

4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1)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主要建筑结构类型

(3)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的关系

(4)建筑设计中的设备问题

(1)当代大学生科技强国、创新强国意识;

(2)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3)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

(4)科学设计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

(1)理解科技创新对于建筑设计的推动意义,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2)体验建筑结构之美,感受建筑结构技术所演绎的社会时代特征

(3)建筑师应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知识,担当跨专业沟通桥梁,确保整个设计的顺利完成

(1)CCTV纪录片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片段赏析(中国智慧、强盛国力和时代风采)

(2)国家体育场“鸟巢”设计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路易斯·康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设计分析(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创新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4

建筑设计方法概论

重点:对建筑设计构思思维模式的理解认识、对各种设计手法的掌握运用

难点建筑设计构思与设计手法的辩证关系

4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1)建筑设计的特征

(2)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式

(3)建筑设计的约束条件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4)普适性的、整体构思层面的建筑设计手法

(1)科学的思维方法

(2)创新思维与创新品格

(3)以地域文化为支撑,增强建筑创作中文化自信正能量

(1)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劳动

(2)设计构思中要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3)创造性是在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需立足地域,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品格

(1)哥伦布立鸡蛋问题(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分析(中华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

(3)柯布西耶朗香教堂分析(创作思想和设计立意的复杂性)

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特点,主要采用嵌入型、元素总结型两类教学方法。

(1)嵌入型教学法作为重点教学方法

①专题式嵌入——课程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将繁杂的设计原理内容整合为四个教学专题,课程以如何进行“设计构思”为内容导线,专题内容组织如下:

建筑与环境专题——讨论外界环境要素与设计的关系——环境构思过程

功能与空间专题——讨论建筑物内在功能要求与设计的关系——功能构思过程

技术与经济专题——讨论技术因素与设计的关系——结构构思过程

设计与构思专题——讨论设计构思思维模式、表达模式以及构思手法——完整构思过程

课程在专题设置中充分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专题内容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专题的设立本身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不断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四位主讲教师将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科研成果有机融入教学中,激发教师不断攻克新的研究领域、与学生共同进步。

②案例穿插——结合优秀设计实例,分析说明各章节理论要点,以体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由于建筑学专业主要以设计实践为主,而课程内容较为偏重于理论性论述,对于习惯在设计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学生而言略显枯燥。因此,课程教学采用大量实际案例进行辅助分析,使教学内容更加明确、直观,并画龙点睛式地总结要点,结合课程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案例多选取当代典型,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启发思考;将社会时事热点作为案例融入渗透到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建筑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2)元素总结型教学方法

元素总结型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各教学专题中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及每一讲的小结部分。教学中需针对课程内容与《建筑设计(三)》课程两者之间进行关联总结、并在教学中突出关联重点,使学生在平行设计实践课程中,能顺利将设计操作与理论知识进行链接。

(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程特点,加强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模式。线下教学,以课程PPT+说明、影像片段+归纳为主要手段,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线上教学,以网络分享+学院微信公众号推送为主要形式,强调案例素材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五、课程思政考核

根据本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所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中。

(1)通过课程思政的相关环节进行考量。包括课程教学方法中,课程论文、线上线下讨论交流、调研分析报告、校内外交流等环节的融入,考量学生对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内涵的认知程度。

(2)通过课堂问答中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思考进行考量。

(3)通过学生上课规范性与否进行考量。围绕教学目标与思政案例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结合课后学生查阅资料与思辨讨论。

(4)课程思政考量结果纳入课程的成绩考核。占课程成绩的比例为15%。

六、课程思政资源来源

(一)结合本课程特点,选择“学习强国”如下栏目作为课程思政资源来源

(1)教育专题中的《思政与德育》。

(2)文化专题中的《中国建筑》。

(3)自然专题中的《生态环保》。

(4)传播专题中的《影像中国》。

(5)科技专题中的《科技思想研究》、《国家工程》、《科学精神谈》。

(二)结合课程,深挖课程思政典型事件、人物

(1)建筑与环境专题

典型事件: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研究综述,苏州博物馆设计构思,上海“绿之丘”项目(改造自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

典型人物:贝聿铭、章明、张姿等。

(2)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专题

典型事件:土楼公舍项目对社会问题的探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空间序列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与火神山医院设计。

典型人物:URBANUS都市实践、齐康、何镜堂、倪阳、黄锡璆、汤群等。

(3)建筑设计与技术经济

典型事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之美,上海中心大厦、鸟巢等项目展现的强盛国力和时代风采,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设计案例。

典型人物: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李兴刚、路易斯·康等。

(4)建筑设计方法概论专题

典型事件:哥伦布立鸡蛋问题,朗香教堂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分析。

典型人物:哥伦布、柯布西耶、何镜堂、马岩松等。

(三)课程思政相关的参考书和刊物

(1)《建筑学报》杂志。

(2)《建筑设计常用规范速查手册(第四版)》。

(3)《纸建筑——建筑师能为社会做什么?》(普利兹克获奖大师坂茂,探寻灾后建设的宣言)。

七、典型章(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第二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二) 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重点:大型综合公共建筑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原则

难点:公共建筑防火、防灾设计的必要性及相关规范

学 时

4 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建筑功能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2)复杂公共建筑的功能布局和流线组织原则

(3)公共建筑设计基本规范和法规要求

能力目标

(1)(认识问题)具有识别复杂公共建筑类型、深入理解建筑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原则的能力

(2)(分析问题)具有综合分析建筑设计中诸多影响因素辩证统一关系的研究能力

(3)(解决问题)具有通过总体布局、平面组织、空间秩序、环境保障等进行建筑功能构思的设计能力

思政目标

(1)(理想信念)树立作为“人民的建筑师”的理想信念,建筑创作一定要“以人为本”、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2)(价值取向)恪守建筑师的匠心,对品质的信念与坚持,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执著追求

(3)(社会责任)建筑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社会、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4)(专业伦理)建筑师必须依法依规从业,遵守建筑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思政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思政教学重点

认识建筑功能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关系,理解建筑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思政教学难点

思政案例的介绍与引导,触发学生进行思政的交流

思政教学的方法和实施

(1)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进行专题嵌入式教学,具体采取原理概述(元素总结)-案例分析(案例嵌入)-归纳总结(画龙点睛)三步教学法,思政内容隐性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实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乐于教

(2)实施过程:课前在线上布置课程预热任务,要求学生提前在线学习、查阅资料,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课堂教授与学生做好互动,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并进行总结反馈;课后布置小作业,学生完成分析报告后线上提交、教师选取优秀作业课上交流

课堂教学

教学组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政设计目的

思政教学方法

基本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知识回顾

专题《建筑与环境(二)》下

(1)城市环境的特点

(2)城市环境中的设计构思

(1)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2)城市环境中,公共建筑个体或群体设计构思

(1)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2)设计中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3)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4)建筑师使命担当

(1)城市环境中的设计构思需要对各种影响因素实行综合考量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2)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正确理解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1)上海杨浦滨江“绿之丘”案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案例(中华文化传承)

(1)课堂提问与互动

(2)课内优秀环境构思设计案例PPT汇报交流

立足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认识并理解建筑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课堂专题讲述

影音资料辅助教学

课堂交流互动


课程教学内容导入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二)

(1)建筑功能的意义和内涵

(2)公共建筑功能发展的新特点

(3)基于功能的设计构思

(1)“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2)设计中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3)建筑师使命担当

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幸福的空间活动载体

通过对建筑功能要求的全面讲解以及对优秀案例的深入剖析,强调建筑功能“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归纳总结功能构思相应方法

(1)课堂提问与互动

(2)观看优秀案例视频

(3)课后完成优秀案例抄绘分析报告

引导学生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课前线上预习

课堂专题讲述

课后作业拓展

教学内容

(1)建筑功能

①建筑功能的意义

②建筑功能的广义内涵

建筑功能的重要性与广泛内涵

(1)建筑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

(2)建筑师职业伦理、工匠精神、使命担当

认识建筑功能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关系,并理解建筑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URBANUS都市实践,土楼公舍(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创造性融合)

提问与互动:

如何理解建筑功能

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价值观

课堂专题讲述,寓道于教

针对学生线上提问进行回答,并进行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公共建筑功能发展的新特点

①功能使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②建筑功能的外延扩展

③建筑功能的综合性

建筑功能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筑师使命担当

“以人为本”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性原则,需落实在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功能、建筑与城市空间、建筑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宜性要求

日本新京都车站设计中的功能构思(建筑功能在激发市民活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问与互动:

对建筑空间形式与功能相适宜变化的探索与思考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建筑设计对于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课堂专题讲述,三段式教学

以课程PPT、影像片段和归纳总结为主要手段

寓道于教、寓乐于教

(3)以功能启动的设计构思

①复杂公共建筑功能要求

②基于功能的建筑设计构思

(1)复杂建筑功能布局和流线组织原则

(2)公共建筑设计基本规范和法规要求

(3)立足建筑功能和计划要求进行设计构思的基本方法

(1)科学设计思想价值、精神内涵

(2)建筑师职业伦理、工匠精神、使命担当

(3)建筑师依法依规从业

(1)建筑功能和流线组织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律,综合考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2)建筑法规与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建筑设计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空间序列分析(当代大学生应铭记历史、矢志复兴、开创未来 )

(2)基于功能与流线原则的火神山医院设计(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见附件一

(3)公共建筑灾害事故案例(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法律意识)

(1)观看优秀案例视频

(2)课后完成优秀案例抄绘分析报告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专业学习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未来工作责任与增进人民福祉之间的关联性,帮助他们增强专业学习信心

课堂专题讲述,三段式教学

以课程PPT、典型案例和归纳总结为主要手段

寓道于教

寓德于教

寓乐于教

教学小结

本课针对公共建筑功能布局原则和功能构思设计进行全面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

(1)贯彻“课程思政”新理念,明确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改变专业课只注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局面,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2)强化对专业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在教学内容上选准切入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

(3)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坚持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4)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强化德育元素的浸润作用

课前线上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

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式模式+积极课堂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外

思考题

(1)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

(2)苏州城市综合体案例调研分析


科学设计的思想价值、构建美好生活的使命担当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脚踏实地去感受并认识专业学习与城市发展、未来工作责任间的联系与增进人民福祉之间的关联性,帮助他们增强专业学习信心,提振专业整体学风


资料查阅、现场调研、讨论交流。探讨建筑师如何推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

强化专业技能,增强建筑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分析报告后线上提交、选取优秀作业课上交流

下次课讲课主要内容

专题《建筑设计与技术经济》上——结构技术与建筑设计

(1)建筑结构概述

(2)建筑结构的审美

(3)结构技术与建筑形态

(1)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

(2)主要建筑结构类型

(3)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

(1)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强国、创新强国意识

(2)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3)科学设计思想价值、精神内涵

(1)理解科技创新对于建筑设计的推动意义,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2)体验建筑结构之美,感受建筑结构技术所演绎的社会时代特征

(1)CCTV纪录片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片段赏析(中国智慧、强盛国力和时代风采)

(2)国家体育场“鸟巢”设计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课堂提问与互动

(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后小论文

(1)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强国、创新强国意识

(2)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3)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

(4)科学设计思想价值、精神内涵

课前线上预习

课堂专题讲述

课后作业拓展

附件一:基于功能与流线原则的火神山医院设计

章(节)名称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二)专题

第3节:以功能启动的设计构思

关键词

生命至上;功能为本;建筑师冲锋在前、负重前行

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传染病医院作为防疫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抗击疫情的核心阵地。火神山等应急集中收治医院的设计与建设,在这次疫情狙击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医院是民用建筑当中非常复杂的类型,功能多、流线多、设备多、管线多,特别是传染病医院,技术难度更高。火神山医院针对疫情中需要快速集中收治病患、高效调动人员物资、防止交叉感染等基本功能要求,从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功能分区、流线组织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思考

(1)新建院区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建筑整体参照战地医院形式,充分考虑当前能够最快采购的建造材料,采用模块化设计、装配式建造

(2)在洁污分区、卫生通过的划分和布置上采取了比以往更严格的措施,采取了“双分离”,即“医患隔离通道分离”与“医疗区和生活区分离”的总体设计模式

(3)建筑平面采用鱼骨状形式,平面布置上正中间的一条轴是清洁区、通道和工作区,中轴两侧的布置都是病房单元。平面紧凑、空间使用高效。清洁区与病房单元之间是半污染区,病房单元中的病房为污染区,病人通道与医护人员的通道是各自独立的。这样的功能结构能够严格控制空气的洁净梯次,以便在保障医护人员卫生安全的同时使其有效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火神山医院以抢救生命为根本、以“功能”设计为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确保了环境安全和生物安全。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只用了10天,是身处核心疫区的设计师们顶着极大的感染风险和心理压力、24小时不间断轮班工作完成的。疫情肆虐中,建筑师们扛起了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责任,他们也是这场“战争”背后默默付出的人

该案例是疫情期间极为重要的社会热点事件,基于学生们对疫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应该能够有效吸收其中的思政元素:理解遵循基本功能原则进行设计的重要意义,理解建筑功能的实现路径,理解建筑师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以及需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才能把设计概念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