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承办的2025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圆满落幕

2025年06月30日

6月27—29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以下简称“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主办,我院承办的2025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隆重召开,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大会以“开启规划HAI时代,繁荣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本次年会共设置了主题报告、专题论坛、教学成果展览、城乡考察四大板块。其中专题论坛的内容包括学科与专业发展、基础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城市更新与保护教学、博硕人才培养圆桌会议、金经昌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宣讲等;教学成果展览有数智赋能教学教案展、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成果展。大会为全国的规划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宝贵机会,来自国内城乡规划领域的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的新使命、新方法和新路径,推动城乡规划教育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2025年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会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教指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段进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教授彭仲仁,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边兰春教授、重庆大学李和平教授、同济大学张尚武教授、天津大学闫凤英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雷振东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石楠,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沈阳建筑大学石铁矛教授、清华大学张悦教授、天津大学陈天教授、教指委秘书长同济大学孙施文教授以及全体委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大地出版社,以及《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GUIHUA:Frontier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城市发展研究》《国际城市规划》《规划师》《理想空间》等媒体嘉宾受邀出席本次大会。

校长顾菊平到会并致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何湘江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会。


开幕式及主旨报告

6月28日上午大会开幕,我院院长邱德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院长邱德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校长顾菊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时代的兴起正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知识生产、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范式,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高等教育急需深度融入智能化浪潮,搭建以人机交互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本次会议以“开启规划HAI时代,繁荣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旨在从高等教育本原出发,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城乡规划学科内涵的升级,人才培养规则的重塑,以及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路径,从而更好的面向未来复杂挑战。顾菊平校长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作为新增博士点高校,苏州科技大学希望进一步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校长顾菊平致辞

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旭翔表示,本次年会聚焦繁荣教育新生态,与苏州市正在推进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高度契合,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苏州将充分发挥规划教育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示范作用,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全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顶尖规划专家、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科研项目、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领域提供全方位保障;三是打造创新实践高地,推动智慧规划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在苏州率先落地应用。

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旭翔致辞

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部分由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主持。

边兰春教授主持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

吴志强院士作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教指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作《开启规划HAI时代,繁荣教育新生态》的主题报告。吴院士指出:HAI(Humanity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核心是一种将人类的创造力和决策能力与人工智能的高效计算能力相结合人机交互方式的全新模式;HAI可涵盖人类+AI、人本智能、协作模式、共生系统、社会变革等5个关键词,具有协作性、人本性、动态性和共生性等核心特征,从而形成“工具—协作—伙伴—共生”多阶段理论框架;HAI主义包括人本互助、透明互信、安全互保、可控互动等四大原则,以人类的价值体系引导AI向善;而HAI模式下的城市发展包含了感知型、认知型、协作型、弹性型、交互型和可持续型AI等。总之,AI CITY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成为有机生长的“高级智能生命体”。HAI模式下的规划发展需根据春夏秋冬的时间韵律实现认清、战略、精准、生态的多维目标;HAI模式下的规划教育需在城市场景、城市规划教育和教学、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实现智能化。

杨保军理事长作特邀报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守正与创新”,详细介绍城市规划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主要特征,深刻揭示“变”(现实和科技)与“不变”(理想和人文)的内涵意义。杨保军先生认为规划之所以存在,与我们用最实际的行动来创造组织空间进而改善生活的理想密切相关,这是我们不变的一以贯之的追求。在规划教育上,杨保军先生提出需让学生从感知城市到认知城市再到求知城市的阶段递进,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衔接与融合、拿来与自创的关系。同时,他还指出城市规划教育未来长期的构建需要做到理想与现实、科技与人文相结合,进而培养多学科融合的能力。

彭仲仁教授作特邀报告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彭仲仁教授的报告题目为《Al 共创:强化城市规划教育的CORE》,该报告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报告,阐述了将人工智能融入城市规划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强调教育内容必须有理论引领、知识体系支撑,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新课程开发予以实现,并构建了“城市规划方法+数据科学课程群+人工智能课程群”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最后,彭教授系统性地提出了当前人工智能赋能规划教育面临的师资、对变革的抵触与顾虑、资金与条件限制、学生准备不足问题、以及整合过程的复杂性等五大挑战及行营的应对策略。

段进院士作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段进教授做了题为《HAI时代下的规划学科转型机遇与学科培养方案探索》的报告,报告从“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AI时代”的迅速变迁展开,总述了城乡规划学科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机遇,详细讲解了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的培养方案。城乡规划科学化转型存在全维度的数据、规律性的探索、多学科的贯通、人文数智化以及虚拟实验室等五个机遇。段进院士认为,AI技术在价值判断、创新发展及实践应对等城乡规划核心内容方面仍存在局限,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价值判断,警惕技术至上倾向;更加注重方法论,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复杂系统,不只是空间资源;更加注重多元需求,不单是空间设计;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而不是单一标准。最后,段进院士介绍了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培养方案的三个阶段,并指出不同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学校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面向新时代更高质量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需求,复杂的城乡利益格局,需要来自规划类、建筑类、地理类、经济类、生态环境类,管理类等多个学科、各具特长的人才。

特邀报告后,202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申办演讲在全场嘉宾的见证下热烈展开。昆明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吉林建筑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郑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8所高校发表了申办竞选演讲。


平行分论坛和展览

学科与专业发展分论坛

学科与专业发展分论坛由吴志强院士主持,张悦教授和洪亘伟教授联合主持。陈有川教授、王浩锋教授、彭翀教授和杨婷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8所高校的9位学者分享前沿成果。论坛聚焦数智时代城乡规划教育转型,专家一致认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加强AI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基础教学分论坛

基础教学分论坛由李和平教授主持,王兰教授和邓雪湲副教授联合主持,黄亚平教授、林从华教授、袁媛教授和尹宏玲教授担任点评嘉宾,8所高校的8位学者分享了报告。专家一致强调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需通过技术性课程、AI等赋能基础教学。

理论教学分论坛

理论教学分论坛由陈天教授主持,孙施文教授和罗超副教授联合主持,林坚教授、秦波教授、高晓路教授、杨培峰教授和顾康康教授担任点评嘉宾,8所高校的8位学者分享了报告。论坛共识指出,规划教育需构建技术驱动、人文引领、跨学科融合、深度协同的新生态,未来将深化AI与课程融合、推进跨学科/年级体系建设、探索生成式AI个性化教学、强化技术伦理教育,持续引领数字化转型,为“城市更新+智能规划”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分论坛

实践教学分论坛由张尚武教授主持,毕凌岚教授和王勇教授联合主持,李翅教授、罗小龙教授、储金龙教授、牛强教授担任点评嘉宾,9所高校的9位学者分享了报告。论坛深入探讨数智时代城乡规划实践教学的转型与创新,期待在数智时代共同携手共启城乡规划教育人智协同育人的崭新未来。

城市更新与保护教学分论坛

城市更新与保护教学分论坛由石铁矛教授主持、杨新海教授和郑皓教授联合主持。由冷红教授、阳建强教授、罗萍嘉教授、王纪武教授、李勤教授担任点评嘉宾,7所高校的7位学者在分论坛分享了最新教学成果。论坛共识指出,规划教育的共性趋势是技术融合深化、教学模式重构和价值维度拓展,也面临着AI伦理风险、资源壁垒、评价体系滞后的挑战,倡议建立“城市更新教学创新联盟”,推动跨校课程模块互认、技术工具开源共享、实验平台互联互通,加速教育范式从“经验传承”向“数智共生”跃迁。

博硕人才培养圆桌会议

博硕人才培养圆桌会议由闫凤英教授主持,王世福教授和吕飞教授联合主持。段进院士和杨贵庆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武廷海教授、杨辉教授、卓健教授、高晓路教授、杨晓春教授、何深静教授共同探讨了城乡规划学科转型发展的方向和人工智能赋能规划教育的路径,描绘了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图景。点评嘉宾、报告嘉宾和参会代表就城乡规划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王世福教授还专门介绍了大湾区规划教育网络。本次博硕人才培养圆桌会议揭示了城乡规划教育的三大核心趋势:追求技术伦理平衡化以实现人机共生、培养模式区域化如构建湾区网络、评价标准实践化如成果替代论文,这标志着学科正进入深度重构期。

金经昌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宣讲

金经昌城乡规划研究生优秀论文宣讲会聚焦学科前沿发展与现实挑战,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与青年人才培养。宣讲会由石楠教授主持,华晨教授和肖建莉副教授联合主持。边兰春教授、雷振东教授、黄建中教授、刘健教授和王雅娟副研究员担任点评嘉宾。来自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的13位博硕研究生汇报了研究成果,涵盖能源转型、城市低效用地、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信息通讯技术、历史街区、进城务工家庭、空间规则、社区制度、区域协同、城市更新、乡村政策等前沿领域。石楠教授强调研究须坚守概念严谨性,多元视角应回归规划与空间本体,以夯实学科根基、解决发展难题;同时要注重价值引领,着力提升中国规划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数字赋能教学教案展

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成果展

同期,年会还举办了“数字赋能教学教案展”、“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成果展”和出版社、媒体书展。“数字赋能教学教案展”共展出全国24所院校的36份优秀教案,其中理论类教案14份、设计类教案22份。“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成果展”展出了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规划类期刊书展展出了最新的出版物。


闭幕式及颁奖仪式

6月29日上午,闭幕式及优秀表彰仪式隆重举行,由学科评议组成员,教指委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教授与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凌云教授共同主持。清华大学张悦教授、重庆大学李和平教授、天津大学陈天教授、同济大学张尚武教授、沈阳建筑大学石铁矛教授、天津大学闫凤英教授分别对28日下午的5个分论坛及博硕人才培养圆桌会议进行精彩总结点评。

雷振东教授和范凌云教授主持闭幕式

张悦教授对学科与专业发展分论坛进行总结

李和平教授对基础教学分论坛进行总结

陈天教授对理论教学分论坛进行总结

张尚武教授对实践教学分论坛进行总结

石铁矛教授对城市更新与保护教学分论坛进行总结

闫凤英教授对博硕人才培养圆桌会议进行总结

接着,大会对优秀教研论文、优秀教案进行表彰,依托AIWUS智能交互系统的智能对话方式对2025WUPENiCity国际竞赛参赛队伍、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进行表彰,并对第七届金经昌优秀论文进行了遴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向苏州科技大学赠送专业书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志强教授上台接受赠书。随后,吴志强院士、石铁矛教授共同宣布2027年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承办单位为昆明理工大学。吴志强院士、边兰春教授共同将大会下一届承办权交由贵州大学。

AIWUS智能体对2025WUPENiCity国际竞赛进行表彰


优秀教研论文表彰

优秀教案表彰

金经昌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优秀论文遴选

吴志强院士宣布2027年会承办学校

年会承办权交接仪式

最后,石楠秘书长介绍了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情况,吴志强院士寄语规划教育同仁都应成为城乡规划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者。

石楠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介绍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本次大会是本年度全国城乡规划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大会召开恰逢城乡规划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与会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的新使命、新方法和新路径,共同推动城乡规划教育的范式变革。随着本次年会的落幕,城乡规划教育HAI时代的新征程已然开启,全国高校将齐心协力,共同构建城乡规划教育新生态。

今年适逢我院40周年华诞,也是城乡规划学科蓬勃发展的第40个年头,更是正式开启城乡规划学科博士点建设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本次大会的召开对学院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院将在40年学科与专业建设积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砥砺前行,为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引领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城乡规划人才贡献“苏科”力量。

2025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