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会

2025年10月26日

大会海报


2025 年 10 月24-25 日,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苏州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由苏州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我院承办。我校校长顾菊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庄惟敏,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陆伟担任大会名誉主席。本届年会以“环境行为研究的对象与边界”为主题,是本年度环境行为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为全国的环境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宝贵机会。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企业代表及媒体人士等近400 人,齐聚一堂,聚焦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与边界的历史演进与未来方向、空间-社会视角下的环境行为研究、地下空间环境心理学、老年人群生活环境、感性建筑学等议题,共同探讨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追问环境行为研究的对象有哪些、边界在哪里,探寻学科融合与分野的内在逻辑,并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新范式,为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

24日全天举行了“空间作为媒介:基于智能体模拟的住区凝聚力重构”工作营,24日晚召开了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25日的大会包括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主题报告等板块。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


10 月24日晚,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如期召开,110名委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

第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现场照片


会议上半场由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邹广天主持,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亮先生致辞,并介绍了中国建筑学会的最新工作动态和思路,对未来环境行为专业委员的发展提出了希望。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连菲作年度工作报告,专委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副研究员顾宗超介绍委员会年度成果。会议下半场由连菲主持,专委会委员、厦门大学副教授向立群就2026 第十七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筹备情况作报告;在委员自由发言环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徐磊青就如何把专委会建设成为具有学术生命力的组织提出了建议,各位委员围绕期刊出版、专委会的建设与发展、明年的换届,国际会议的筹备以及长三角环境行为研究联盟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邹广天教授作总结发言。我院副院长胡莹教授作为专委会委员全程参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顺利结束。

主任委员邹广天教授作年会总结发言


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年会开幕式


11 月 25 日上午 8:30 ,2025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会开幕。大会开幕式由连菲教授主持,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肖洋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亮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庄惟敏,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邹广天先后致辞。我院党委书记刘志强教授出席会议。肖洋指出,环境行为研究正是打通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桥梁,其研究成果对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民生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希望本次年会为推动我国环境行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注入新的活力。陈亮表示,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居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行为研究者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庄惟敏在书面致辞中指出,环境行为学的关键走向在于深化AI模型的可解释性,促进其与经典理论融合,并最终构建能响应复杂人居环境系统、兼具科学洞察与人文关怀的集成性研究框架;在充分利用AI强大功能的同时,要确保相关解释符合物理机理与环境心理规律,并始终服务于建筑学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这一初心。

大会现场

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肖洋教授致辞

中国建筑学会陈亮副秘书长致辞

张维教授代庄惟敏院士致辞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邹广天教授致辞

我院党委书记刘志强教授出席会议


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会主旨报告


年会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徐磊青主持,邹广天教授作《关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与边界的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报告。报告聚焦环境行为心理学,回顾其从环境对人单向影响到“人-环境”双向互动的演变,划分萌芽、兴起、拓展、多元融合四阶段,指出学科边界随跨学科融合拓展;报告提出“人-环境复杂系统矩阵模型”,并明确了未来五大研究方向特点。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邹广天作主旨报告


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会特邀报告


年会特邀报告环节,邀请了中国心理学会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田晓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广思教授,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同济大学教授刘颂等3名学者作特邀报告。

徐磊青教授主持


田晓明教授的特邀报告题目为《当计算僭越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边界与人文辩护—一种技术哲学的批判》。通过从技术哲学视角剖析AI时代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指出 AI 技术的出现,重塑了人类处理信息与决策方式,却对“人”与“知识”的本质认知提出了挑战。其详细地梳理了科学主义技术谱系,批判AI 仿真的简化陷阱,强调人文知识的不可计算性,警示 AI技术的政治与伦理风险,最终提出构建“技术人文主义”框架,实现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走向负责任的技术发展路径。

田晓明教授作特邀报告


林广思教授的特邀报告题目为《促进居民健康福祉的城乡绿地服务功能多维度评估方法》。通过区域和场地两个尺度构建城乡绿地服务功能多维度评估方法体系。区域尺度借社交媒体数据与深度学习评绿地品质,场地尺度靠全景图像等评估感知指标与文化效益,揭示绿地对使用者健康的影响,为城市绿地提质、健康城市建设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林广思教授作特邀报告


刘颂教授的特邀报告题目为《感知—情绪—认知—行为:基于新兴数据驱动的人地互动新理解》。通过“人本转向”理念,分析人地互动关系对高质量城市空间营造的意义。运用新兴数据驱动,从感知、情绪、认知、行为四维度, 结合城市更新感知变化、生物电传感器分析环境情绪等案例,展示新兴数据方法的应用,同时归纳其扩展传统理论边界的原因、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为深化建成环境人地互动关系理解提供启示。

刘颂教授作特邀报告


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主题报告(一)


第一阶段主题报告由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教授邓蜀阳主持,邀请了三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邓蜀阳教授主持


专委会常务委员、沈阳建筑大学教授付瑶以《循证医学视角下的环境行为研究范式基于诊断-评估-响应框架的跨学科知识融合与边界探索》为题,将循证医学逻辑引入环境行为研究的“环境诊断-支持性评估设计响应”框架分享健康-环境支持性耦合HEAC评估体系及 AI-IDE智能系统在寒地街道适老化设计中的应用。

付瑶教授作主题报告


专委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薛名辉以《地下空间环境行为心理学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分析地下空间“时空阻隔性”对使用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结合地下轨交站域接驳空间“共有性”、地下商业街入口“多义性”研究案例,提出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

薛名辉教授作主题报告


专委会委员、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王益以《行为模拟与环境实测:面向建筑安全的环境行为研究逻辑》为题,阐述“行为模拟-环境实测”迭代循环模型,通过灾害疏散、犯罪行为分析案例, 展示虚拟现实、传感器监测等技术在建筑安全研究中的应用,为韧性建筑环境构建提供方法论支持。

王益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主题报告(二)


第二阶段主题报告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朱小雷主持,邀请四名专家学者探讨了空间社会科学、感性建筑学、人因工程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及城市非正规空间中人的行为与环境关系。

朱小雷教授主持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周颖以《空间社会科学的探索》为题,介绍以“日常生活圈”为核心的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养老服务圈案例,提出“选址-规模-功能-层级”一体化规划方案,解决行政边界与生活边界错位问题。

周颖教授作主题报告


河北工程大学张静老师任洪国教授作《感性建筑学——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建筑方法创新与实践》报告,阐述感性工学与AI 技术融合在建筑情感量化中的应用,分享基于认知、生理数据的建筑要素情感响应机制, 提出“感知-分析-设计-验证”闭环设计逻辑。

张静老师作主题报告


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院长刘宙以《人因工程导向的公共建筑设计与示范》为题,介绍基于眼动追踪、脑电监测的空间体验量化技术,结合上海市丽园大厦改造、人民广场地铁站寻路优化案例, 展示人因工程在提升公共建筑舒适度与效率中的实践效果。

刘宙院长作主题报告


专委会委员、我院副院长胡莹教授作《跨越边界的实践:流动摊贩与城市空间的非正规性建构》报告,基于“市场-社会-治理”三维框架,结合苏州流动摊贩调研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机制与异质性特征,提出包容性城市治理策略。

胡莹教授作主题报告


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主题报告(三)


第三阶段主题报告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琰主持,邀请了三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王琰教授主持


辽宁对外贸易学院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专委会常务委员周博教授以《邮轮康养舱室老年人环境适应行为与空间优化设计方法思考》为题,阐述了基于传统的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探索多维度耦合的实证与模拟路径。通过智慧调节手段、环境自适应调节系统(假设)融合结合设计,寻求对老年人群体从陆地(静态)移动到船上(动态)环境、场景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定向困难进行感知特征的环境精准调控方法,为我国邮轮产业的精细化设计与服务提供有科学依据的资料和成果。

周博教授作主题报告


专委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副研究员顾宗超以《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立体行人系统群集时空响应与韧性效能评价模型》为题,介绍了其选取福冈市天神枢纽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分析方法,提出模拟多时空情景下立体行人系统群集韧性响应机制的理论模型和评估框架的研究,并强调了地下步行系统作为战略性气候适应基础设施,为韧性导向的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设计提供了决策支持工具。

顾宗超副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专委会委员、厦门大学副教授向立群以《老年人感知社区空间的情绪量化与设计提升》为题,基于“人-技术-环境”的三元模型回顾、分析了空间感知技术应用于城市及社区建设的途径;并提出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索客观空间特征对老年人主观满意度的影响,从而对社区及嵌入式养老设施的空间品质优化提出策略。

向立群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2025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闭幕式


年会闭幕式由专委会委员、我院副院长胡莹教授主持,专委会秘书长连菲教授对年会作总结发言,胡莹教授作会议回顾与组织感悟,对每一位与会嘉宾、委员及会员的积极参与和倾情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连菲教授做总结发言

胡莹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


最后,专委会主任委员邹广天教授对我校作为本届联合主办单位表示感谢,随后正式公布了“2026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第17 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的联合主办单位为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恒挚科技有限公司。

邹广天教授致谢发言


24日举办了为期一天的“空间作为媒介:基于智能体模拟的住区凝聚力重构”工作营。工作营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周颖和刘原原助理研究员共同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邹广天和我院院长邱德华教授为工作营致辞,来自全国160多名研究生和老师参加了工作营。